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本书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页页的空白纸
如果在主题为“青春”的那一页写错了字
能否拥有擦掉重写的机会?
2022年11月、12月,先后有5名未成年人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移送至浦口区检察院,在综合考虑他们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犯罪原因等因素后,浦口区检察院对5人均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此后的6个月,该院联合社会组织、司法社工组成帮教小组,共同开展“蒲英引领,遇见‘未’来”团体帮教系列活动。
第一步:探索“我”是谁,加强自我认知
为帮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了解自身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状况,进而纠正认知偏差,帮教小组在第一次帮教活动中便运用心理绘画技术,分析出每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的优劣势,引导他们正视自身弱点、积极作出行为调整。
第二步:了解“坏”情绪,做情绪掌控者
针对5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存在“情绪冲动”的共性问题,帮教小组开展了3期以“情绪”为主题的团体帮教活动。从“认识情绪”到“体验情绪”再到“转化情绪”,帮教小组综合运用心理绘画、游戏体验、案例分享、理论讲解等方法,一步步地引导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第三步:成为利“他”者,担起社会责任
帮教考察期间,浦口区检察院链接外部资源,带领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先后参与由江浦街道团工委举办的“浦青荟”志愿服务植树节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践行文明祭扫”清明节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第四步:传播“法”观念,划清行为边界
为提高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检察官和帮教老师共同策划并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5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分别扮演“审判员”“公诉人”“辩护律师”“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角色,完整模拟了庭审全过程,通过参与、体验法治实践,达到了正思想、正言行的法治教育效果。
第五步:唤醒“迷糊”家长,督促履行职责
孩子的“错误”,是给家长敲响的一记“警钟”。为帮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准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当之处,引导监护人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检察官向每位家长宣告送达《督促监护令》,要求监护人积极学习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此外,浦口区检察院还专门为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开展了一期关于《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读书会活动,通过文章导读、心得分享、现场答疑等方式,启发家长学会用平等的姿态了解孩子的想法,用以身作则的方式输出价值观等等。
第六步:拥抱“游离”亲情,感受爱与变化
在这场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活动中,家长们借助“一封信”传达了内心的真实想法。该活动中,浦口区检察院还设置了游戏环节促进亲子互动,设置分享环节肯定彼此的变化,引导家长和孩子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并勇敢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增强情感粘度。
第七步:反思迷途过往,遇见美好“未”来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为了帮助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思考这一问题,浦口区检察院在最后一次帮教活动中,带领5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观看了专题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非》,通过展示纪录片中的人物在服刑出狱后的真实生活,告诉他们一个好的未来必定建立在“遵法、守法”的基础之上。
关于未来,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在信中这样畅想:
“致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你,我相信你一定要比现在好,不冲动做事,三思而后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只可爱的狗……”
——小杰(化名)
“希望你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变得温暖和友爱,考上理想的大学,过着理想的生活……”
——小刚(化名)
“未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想当个老板,现在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在法律范围内过好当下,努力成为家中的支柱……”
——小白(化名)
“愿未来的自己不再迷茫、焦虑,不要像过去那样不知分寸,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小启(化名)
“没有成功也没关系,平平淡淡挺好的,希望你每天都跟家人沟通,聊聊今天发生的事,争取尽快考上本科,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小航(化名)
“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以此为戒,重新出发,成为更好的自己。”随着集体训诫词宣读完毕,5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的帮教考察期顺利结束,他们中有人将继续着学业,有人换了份开心的工作,还有人坚定了奋斗的目标。
近两年来,浦口区检察院创立的“蒲英绽放 ‘未’爱护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项目”,综合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共助力39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下一步,该院将进一步深化项目建设,让帮教形式更灵活、帮教内容更精准、帮教成效更突显,助力涉罪未成年人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